青岛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来源于:青岛市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2003-4-11 16:14:59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机械工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优势产品和技术的冲击,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我们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
  一、 青岛市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1年底,青岛市机械工业国有及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49家,总资产388.2亿元,按经济规模分: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47家、小型企业295家;按小行业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45家、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20家、金属制品业63家、普通机械制造业106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3家、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6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3家。拥有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百强企业2家、青岛市“十大”企业1家,“十强”企业5家、“十高”企业3家。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92.46亿元,工业增加值86.25亿元,销售收入299.6亿元,利税总额30.6亿元,利润总额13.28亿元,出口交货值51.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过十亿元的有4家,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有8家。
   (二)青岛市机械工业的发展优势
   青岛市机械工业经过“八五”、“九五”及2001年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的产品,如:以青岛东方铁塔集团公司、青岛武晓制塔有限公司为主生产的通讯塔、电力塔占全国制塔业的80%;以青岛泰发集团公司为主生产的各种系列的手推车占全国市场的70%;以青岛锻压机械集团公司生产的高能锻压设备占全国市场的70%;以青岛铸造机械集团公司、青岛华青工业集团公司为主生产的混砂、清理铸造机械占全国市场的60%;以青岛前哨朗普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坐标测量机占全国市场的45%,以青岛汉缆集团公司为主生产的110KV以上高压电缆、以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为主生产的气动工具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0%,还有一批产品如:中、重型载货汽车、110KV以上电力变压器、机车车辆等排名在全国前五位。
   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涌现一批光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如:青岛前哨朗普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ZOO3L型、GLOBAL型三坐标测量机和相关测量软件、海尔集团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注塑、搬运、水平关节系列机器人、青岛汉缆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青岛铸造机械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JKQ001计算机监控抛丸强化设备等等。目前,全市机械工业拥有30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28%。
  (三)青岛市机械工业的劣势
  从整体上分析,机械工业在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开发能力弱等等,行业的竞争力薄弱,目前青岛市机械主要产品中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装备的差距约在20年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少,而且产品更新周期长,满足不了我市企业装备发展的需要。2001年,青岛市只有10家企业列入山东省机械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名单中,落后于威海市,而1992年列入名单的青岛企业有38家。机械行业传统的优势在逐渐丧失,新的优势还未出现。
  另外,青岛市机械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技术。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推广新的设计方法,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CAPP等等,据初步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CAD覆盖率超过80%,而青岛市机械行业设计基础数据缺乏,设计规范和准则陈旧,CAD的覆盖率仅为15%左右。二是制造工艺。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普遍采用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及装备,高精密加工、激光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也在大范围推广应用,而青岛市机械行业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落后的工艺及装备进行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程度不足15%,新型加工方法尚在开发、掌握之中。三是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青岛市机械行业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已应用的机床数控率仅为2%,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个别企业使用。四是管理技术。工业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硬件的同时,十分重视生产模式、组织和管理体制等软件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并进入了以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管理阶段;而青岛市大中型企业总体上仍未形成科学管理的气候,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只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有“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化远没有完成,企业的生产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虽然从“九五”计划开始,机械行业开始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转型,但大而全、小而全的工艺配置使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以加工制造为中心的内部结构,却因开发、营销和服务跟不上市场变化,而使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
  二、机械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青岛市政府已确定机械行业为重点发展行业,这些都为青岛市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债转股、技改贴息、鼓励出口、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优惠政策,为青岛市机械企业减轻了负担和拓宽了融资渠道。国家制定的“开发西部”战略决策及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四大工程,为我市输油气管道、高压电力电缆、高压电力变压器等行业带来机遇;国家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倾斜,也给青岛市汽车工业、机车车辆、通讯设备、建筑机械、建材机械等机械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载货车:对于中型汽车,其市场、生产厂家和竞争基本格局已大体确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吸收国外技术,提高自己的水平。随着今后重型汽车和轻型汽车的发展,其将面临相对狭小的市场,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逐年呈下降,部分市场将被重型车取代。对重型载货汽车,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重型车的发展和公路运输结构向重型化发展,并以高技术、高安全、高舒适性为发展目标。据专家预测:重型载货车在“十五”期间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0%左右。高档重型汽车的增长将高于普通重型载货汽车。
  专用汽车:由于其在专门运输和专项作业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在公路运输中它已成为汽车工业和公路业的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专用车占载货车的比例为50%左右,品种达到5000种。而我国专用车占货车的比例为27.5%,品种为1500余种。由此可见,专用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客车: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建设和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中、高档客车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公交线路迅速增加,这将直接促使城市公交客车市场的扩张。
  造船:世界商船队的规模,2000年拥有船舶总量为7.92亿载重吨,到2005年发展到9.16亿载重吨,2010年预计达到10.4亿载重吨。当前,世界造船保持适度兴旺态势。2001年订船量6000多万载重吨,高峰期在2003年-2004年出现,新船年均需求量3500-4500万载重吨。“十五”期间,我国每年的船舶需求量大约在200--250万载重吨。
   修船:世界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修船市场的需求,2000年世界修船市场营业额约238亿美元(其中:修船约210亿美元,改装船约28亿美元);2001年,我国修船产值50亿元,修船创汇4亿美元,全行业已走出低谷,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机车车辆:2003-2005年,国家铁路仍处在大发展阶段,建设规模约为6000公里,预计需购置新机车3000台、客车7000辆。另外,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及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城郊、城间铁路运输,将使高档次铁路运输设备和城轨车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2003-2005年城市轨道车辆的需求量将达到2600辆。
   铸造机械:国内市场大型成套、技术含量高、可靠性强、污染少的国产铸机设备可供选择的很少,各种档次的产品结构很不均衡,到2005年国产需求静压造型线设备25条,砂处理设备2400台,抛丸清理设备3500台。
  锻压设备: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入世”后汽车、航空航天、内燃机等工业的发展速度将有很大的提高。从目前国际发展的水平来看,用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及直驱式螺旋压力机来替代各种锤及摩擦压力机将是首选。这种压力机在吨位上可以做大,在性能上处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节能、节材、无污染、模具寿命长等优点,价格远远低于热模锻压力机,到2005年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的需求量将达到200台。
  发电设备:工业汽轮机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装备,具备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节能、环保的日益重视,其市场需求将不断稳步增长。据统计“九五”末,5万千瓦以下各类汽轮机的总需求量为200万千瓦/年左右。根据近二年的发展趋势,预计至“十五”末总需求量可达到330万千瓦/年左右。同时,由于新建和扩建项目的规模不断加大,因而在总需求中,1.2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所占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预计至“十五”末将达到50%以上(按台数计算),而3千千瓦及以下机组所占比例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电线电缆及输配电设备:近两年,国家城乡电网改造、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启动,使国内对电线电缆、变压器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到2005年,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500KV及以下电力变压器等产品的需求量将按30%的速度增长。
  集装箱: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预测,2003-2005年世界集装箱需求量呈较快的增长趋势,未来三年全球的需求量分别为:195万TEU,215万TEU,233万TEU。青岛市已确定“以港兴市”战略和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集装箱生产企业已被市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基地之一,2005年集装箱需求量将达到24万标箱。
  通讯、电力塔: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移动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塔、自立中波塔、移动通讯塔、电力塔、钢管微波塔、角钢微波塔等产品的需求量成倍增长,2003-2005年市场需求量年递增约在50%以上。
  气动工具:气动工具的国际市场目前为年销售1000万台,销售收入20多亿美元,据行业专家预测,每年增长率为6%左右。气动工具的国内市场年销售量为45万台,销售收入2.5亿元左右,高档气动工具急需发展。
  印刷机械:根据印刷机械行业的市场需求预测,在“十五”期末,国内印刷机械主要产品的需求量是:高速印报机150台,卷筒纸印刷机130台(其中商业印刷机50台),单张纸多色平版印刷机610台,单张纸单、双色平版印刷机4100台,小型平版印刷机5000台,表格印刷机320台,高速模切烫金机650台,防伪商标和标签印刷机650台,程控切纸机1300台,因此,印刷机械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材机械:由于建筑业与建材业一起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国内建材机械的迅速崛起。“十五”期间,大口径螺旋缠绕管生产线、HDPE硅芯管生产线、钢塑复合管生产线等建材机械的需求量年递增将达到30%。
  三、青岛市机械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推进机械工业的战略性重组;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机械工业,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以加入WTO为契机,扩大机械产品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发展方向
  按照机械工业“十五”规划和国家经贸委的有关文件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2003-2005年我市机械行业重点发展三大领域的装备业:一是围绕我国铁路、城市地铁的发展重点开发相关配套装备业,如: 动力分散交流传动摆式电动车组、160km/h交流传动内燃动车组;270km/h、300km/h高速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铁路用牵引机、起重机等;二是围绕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开发相关装备业,如:高效数控冲压设备;装配、焊接机器人;在线测量的三坐标测量机;气动工具;汽车外壳及内饰件模具;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等;三是围绕港口、造船工业的发展重点开发相关装备业,如:微机控制钢板预处理线;船用锅炉、阀门、锚链;等离子切割设备;港口起重、装卸设备等,使我市机械产品基本满足我市重点工业发展所需的装备。
  (三) 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到2005年机械工业
  工业总产值要达到580亿元左右,年平均递增18.6%;
  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60亿元左右,年平均递增17.2%;
  销售收入要达到590亿元,年平均递增18.7%;
  利税总额要达到58亿元,年平均递增17.6%;
  利润总额要达到21.5亿元左右,年平均递增18.1%;
  出口交货值要达到90亿元左右,年平均递增15.9%。
  2.重点企业和技术中心建设
  到2005年机械工业要建成8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55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
  (四) 发展重点
  1.卡车
  中国一汽集团青岛汽车厂将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规模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保持和发挥驾驶室、车架和整车匹配优势,立足于现有中、重型车的改进和提高,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型车和专用车,并逐步发展军用车,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九十年代中期水平,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性,汽车安全防护装置要符合动态试验要求,装配ABS刹车防抱死系统。同时,充分利用解放和斯太尔两个产品平台,强化专用车底盘的开发,提高改装车的技术水平,成为我国中、重型车生产的重要基地。到“十五”末,中型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30%,重型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为此,将投资8亿元,在青岛市高新区建立年产6万辆重型卡车生产基地,初步建成焊装、涂装、总装三大工艺生产车间,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自我滚动发展”的方式。老厂区经调整改造后,将建成国内一流的厢式车生产基地和冲压生产车间。抓住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强与国外汽车大集团的联系,通过引进技术或合资合作,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把工业园发展成为我国卡车出口的重要基地。据此,“十五”末,该厂将形成年产中、重型载货车8万辆、改装车10000辆和驾驶室15万份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8亿元。
  2.乘用车
  因为种种原因,乘用车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就我市自身条件而言,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很难有所作为,因此要加强与国内大汽车集团的联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另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外大汽车集团的交流,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已拥有的保税仓库优势,积极引进国外汽车集团在青投资建厂,加快我市乘用车行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青岛颐中汽车公司重点发展厢式货车和旅行轿车,达到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亿元。
  3.船舶制造
  以建设海西湾项目为龙头,大胆利用外资,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现代化特大型造修船企业。按照以造为主,造修并举的原则,“十五”后四年,在海西湾建成15万吨级修造船坞1座和30万吨级造船坞1座,以及企业现有10万吨级浮船坞1座,初步建成国内大型造修船基地。“十一五”期间,继续建造更大规模的造船坞,造船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船、大型散货船和大型集装箱船;今后修船重点发展船舶改装和LNG、LPG、FPSO、化学品、滚装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船舶;同时,继续扩大海洋平台、浮船坞和出口驳船及救生艇和艇机艇架的生产能力。到2005年,造船能力达到40万载重吨,造船15万载重吨,修船100艘/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利税1.2亿元,利润0.6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4.机车车辆
  机车车辆已被市政府确定为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同时生产铁路机车、客车和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的厂家,2003-2005年企业重点在城阳建设机车车辆工业园,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重点完成①动车组产品系列化:完善160km/h分散、集中动力内燃液力传动动车组相关技术,并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形成该型动车的系列化和标准化,开发研制动力分散交流传动摆式电动车组、160km/h交流传动内燃动车组。②城轨车产品产业化: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研制的基础上,批量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形成年产100辆的规模;③客车产品多元化:完善200km/h速度等级客车相关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开发研制270km/h、300km/h高速客车;高原、高寒客车;进行不锈钢车体、铝合金车体的开发研制。④机车产品专业化:完成12V240ZJC电喷柴油机大功率调机的开发研制,并实现批量生产,完成GK系列机车的改进设计和定型。
  5.铸造机械产品
  铸造机械是基础工业的基础,对汽车、船舶、冶金、化工、集装箱等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铸造机械集团公司和华青工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企业,为满足汽车、飞机、造船行业、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大批量铸锻件生产要求,以及西部开发、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2003-2005年重点开发:铸锻件连续抛丸清理生产线、铝合金连续抛丸清理生产线、钢板及钢管内外壁抛丸清理线、钢结构件抛丸清理机、采用计算机监控大型砂处理成套设备等。2005年铸造机械的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
   6.集装箱
  目前,中集集团在青岛的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集装箱加上中集集团青岛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和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两家生产的冷冻集装箱,青岛地区集装箱的销售收入已达到15亿元。随着今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集装箱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到2005年重点扩大干箱、冷箱的规模和特种集装箱的生产,使青岛地区集装箱的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7.电力设备
  青岛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是由16家紧密型企业组成的经济实体,资产总额达8.2亿元,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实现利税6780万元,人均经济指标名列同行业首位。“十五”期间,公司将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800亩的青变电工工业园,销售收入将达到26亿元,主要生产:各种500KV及以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树脂绝缘干式电力变压器、电容器、电抗器,研制新型高效节能的卷铁芯变压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等产品。
  8.电线、电缆
  青岛汉缆集团公司现生产六大类、百余个系列、万余种规格的电线电缆产品,其中核电站电缆、海底电缆、机车车辆电缆、光纤光缆等产品的技术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利税1.1亿元,利润指标居全国第一。2003-2005年重点研制500KV超高压交联电缆、567号数据缆、铝合金电缆等产品,建设5万平米的汉河科技大厦,到2005年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要达到25亿元,利润达到2亿元。
  9.电工电器
  青岛捷能电工集团公司是由机械总公司所属的捷能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整流器股份有限公司、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组成,目前已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720亩建立机械电工工业园,到2005年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主要生产工业拖动式汽轮机、联合循环机组、智能化高频开关电源、电力有源滤波器等产品。另外,通过盘活通用机械厂、锅炉厂资产,与捷能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资产重组,生产与汽轮机配套的电站锅炉等产品。
  10.工业机器人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制造设备,由于其作业的高度柔性和可靠性、操作的简便性等特点,使之满足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的需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据统计,2000年末,世界上智能自动化设备安装总数约65万台,预测到2005年将增至180万台。我市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1999年6月成立,以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以及国内多所知名院所为技术依托,已研制开发了注塑、搬运、焊接等多种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仓库,其中注塑机器人技术含量高,下一步准备大批量生产。使我市机械行业在智能自动化设备基础技术、单元技术及基础元部件的研究开发、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周边设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1.测量设备
  青岛前哨朗普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是中美合资企业,主要生产三坐标精密测量仪器和测量软件,是青岛市“十高”企业之一,其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2005年重点开发GLOBAL机器、QIC2000联PCDMIS测量软件和B3C数控系统,2005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50%。
  12.建材机械
  青岛顺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和青岛德意利机械有限公司是两家专门从事新型塑料建材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塑料管材应用得以大力推广,塑料管材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2003-2005年重点开发:大口径螺旋缠绕管生产线、HDPE硅芯管生产线、钢塑复合管生产线等产品。到2005年,建材机械的年销售收入要达到4亿元。
  四、实施措施
  (一)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适时编制、发布“机械工业重点发展产品目录”、“机械工业淘汰产品目录”,不定期的公布一些重点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进出口情况等信息,指导企业产品调整的工作。
  为适应入世的要求,对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改革,优化资产,优化结构,尽快进行改组、改造,实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向大而强的企业型发展。对小型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特困企业的有关政策,加快企业机制的转换,轻装上阵,向小而专的企业型发展。
  (二) 加快工业园建设,进行战略性重组。
  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进行战略性重组,首先要加快推进已被市经委确立的机车车辆、青变电、捷能电工三个重点工业园的建设,其次要积极促进以华青工业集团和铸造机械集团为主的铸造机械工业园;以泰发工业集团为主的胶南手推车工业园;以中集集装箱公司和马士基集装箱公司为主的集装箱工业园;以东方铁塔集团公司和武晓制塔公司为主的胶州制塔工业园;以汉河电缆集团公司为主的崂山电线电缆等工业园的建设,实现机械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行业作强作大的步伐。
  (三) 大力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和拉动机械工业的发展。
  产品出口是拉动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市机械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一体化产品出口较少,企业今后工作重点:一是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品种,提高质量,满足用户要求;二是重视开拓市场多元化,继续巩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市场的工作,同时开拓南亚、非洲、美洲等国家的市场;三是在搞好自营出口的基础上,与专业外贸公司合作或选择有实力的国外销售代理商合作,扩大产品出口。
  (四)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工业改造。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党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我市机械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差,许多产品技术开发建立在模仿基础上,加入WTO后,国际企业间的竞争将落在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竞争上。因此,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传统装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市机械行业的整体水平。
  (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目前,机械产品的利润普遍较低,通过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和作业流程再造,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扩大资金、技术引进和对外技术合作,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入世后,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环境将有较大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更加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中外合资、合作,或通过技贸结合,带进技术。因此,要抓住机遇,瞄准进口量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用市场换资金、换技术,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七)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机械企业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积极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方式,跟踪世界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实现到2005年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的奋斗目标。
  (八)加速人才引进培养,壮大技术队伍。
  我市机械工业主要缺乏三种人才:一是熟练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二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懂技术又懂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十五”后三年,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加快现代化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职工的业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