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柴油轿车面临市场和政策变数 |
作者: 来源于: 2004-1-15 17:49:36 |
柴油轿车目前在我国的保有量只有7000多辆,捷达是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惟一的柴油轿车。但这个“惟一”并没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相反,相关标准法规滞后、柴油质量落后、人们对柴油车的传统理念偏差,直接影响到捷达柴油轿车的市场和各地对柴油轿车的态度。在欧洲已接近50%汽车市场的柴油轿车,在我国的前景却还不十分明确。 “我们干得可真艰难啊!”洪治平是一汽--大众销售公司销售部的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柴油轿车的推介工作。据介绍,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几乎都在全国各地跑业务,深深感到工作压力之大,由于各地对柴油轿车的理解不同,有时他们得一个县一个县地去做工作,即使这样,也常常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数。 变数一:“环保”借口生成的阻力 在几天前一汽--大众第100万辆轿车下线的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当场问了关于柴油轿车的很多问题,而一汽--大众予以下面回答的却很少。一位老总表示,宝来柴油轿车已经生产出来。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奥迪柴油轿车也已生产出来,而且据说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在这个下线仪式上,一汽--大众推出了捷达第四代柴油直喷(SDI)出租车,这款车型在技术和配置方面做了较大改进,1.9L城市百公里油耗6L,据称排放达到了欧Ⅲ标准,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款达到欧Ⅲ标准的出租车。 但这样的标准,各地政府是否认可?至少,最近昆明和三亚出台的限制柴油轿车的政策表明,即使柴油轿车达到相关的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有可能会以某种借口来限制这种新生事物。 据悉,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的车现在达标,几年后可能就不能达标了。”记者咨询技术专家得到了答复是:无论是汽油车还是柴油车,现在达到排放标准的车辆,使用几年后就难以再达到原来的指标,出租车更是如此。 变数二:竞争对手施与的策略压力 不久前,德博世公司专门在上海组织了一次柴油轿车的试车活动,当时共有8辆车,其中两辆是国产的捷达柴油轿车。一些记者和来宾在分别试乘和试坐国产车和进口车后,都认为国产车跟国外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柴油轿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确实非汽油轿车所能比,在中国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发展柴油轿车不失为一条适合我国汽车工业的道路。 也许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一汽--大众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自己的柴油轿车,并将出租车当成了第一位的市场选择。柴油轿车的技术再先进,如果柴油指标不合格,整车照样难以达到排放标准,而城市市区的柴油质量相对要好一些,因此这显然是个比较明知的选择。 但这种决策却有可能引起一个后果,那就是竞争对手可能感到威胁。目前各汽车制造商都在竞争各城市的出租车市场,有的已到了白热化程度。柴油轿车既然有这么明显的优势,其他厂家又没有柴油轿车,自然有些厂家会想方设法采取市场手段来挤掉这个对手。 变数三:标准滞后带来的政策岐视 2003年3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在北京向新闻界正式公布了关于“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根据这项政策,全国各地对于已经达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必须取消过去的岐视性政策,给予与汽油一样的待遇。 而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在对柴油轿车实行限制措施时,并未真正将其放到汽油车平等的位置上。不少人仍然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柴油轿车,认为其跟那些尾气排放严重的中巴车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对现代柴油发动机技术知之甚少,尤其强调现有的柴油质量达不到环保标准,因此这些车辆也就不能达到环保要求。我国柴油车标准相对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柴油轿车的正常发展。 尽管如此,洪先生跟一汽--大众一样,对柴油轿车的前景仍抱乐观态度。去年,捷达柴油轿车在全国共销售6000多辆,有的地区已经突破了千辆大关,大部分地方政府认可了柴油轿车的优点,预计今年全国市场还会有较大增长。在有的地方,有的司机当场就要付钱提货。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今年能源问题突出,更显出发展柴油轿车的迫切性。他认为,在环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柴油轿车,应该在国家有关汽车的产业政策中体现出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