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响“山东制造”品牌 |
作者: 来源于: 2004-1-12 15:33:09 |
山东的产品不少,山东的名牌不少,但如果问,到底哪一个能代表山东的制造业,恐怕回答起来并不太容易。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2002年山东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7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占全省GDP的26%。 正因如此,提高山东制造业的美誉度,提升山东制造业的水平,继而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一直是山东决策者关注并着力实施的一件大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韩寓群特别强调指出:要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发达国家制造业加速“外嫁”,拥有大批大企业、好产品和名品牌的山东—— 承接转移正逢时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着制造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利润回报递减,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产业和资本要素的跨境流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凡是参与这一进程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也会付出成本,甚至可能承受很多痛苦,但总能从国际资本和产业流动中获益。”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倪永康代表对记者说,“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进入当地市场,这就决定了跨国投资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加速转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省人大代表、青岛市经委主任刘明君认为,山东要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制造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的必然选择。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进程,无一不是依靠制造业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国内许多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也是如此。而山东工业基础好,有一大批好企业、好产品和著名品牌,我们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理所应当成为承接发达国家特别是日韩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七大产业链、五大优势群、三大配套体系共同发力—— 产业集群构主体 山东制造业,去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2003年5月14日,省政府在烟台论证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工作。6月12日,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7月3日,省政府召集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和省直部门进行专门部署。7月10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9月8日,在厦门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省正式推出“半岛制造”品牌。11月18日,在第二届中日韩商务论坛上,我省向日韩工商界全面推介“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之所以一次次不遗余力地推介“半岛制造”牌,是因为制造业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打造山东制造业强省,胶东半岛理当作先锋。 “承接日韩产业转移,胶东半岛有区位优势,但关键还在于规划,明确了发展的重点和外延,才能形成产业集群。”省人大代表、蓬莱市市长宋军继对记者说。为了融入面向日韩的加工贸易基地,蓬莱市出资400万元请来顾问团,梳理自己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分析发展的方向和潜力,最后提出了围绕两个临港工业园,引进大项目、建设项目群,烘托产业园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如今造船厂、钢板厂等一大批项目正加速推进。 思路定,产业兴。建项目,抓投资,搞规划,引人才,去年下半年胶东半岛处处呈现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1月5日召开的全省外经贸工作会议上,一个数字让青烟威三市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去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08亿美元,而青烟威就占到了70%。 胶东劲舞,中西部也不甘寂寞。毕竟,没有中西部制造业的全面奋起,就没有全省制造业的发达。济南市今年将把260亿元投入到制造业,这个数字是今年全市总投资的40%。这些钱将投入到重汽斯太尔改装车、济南二机床数控机床压力机和变压器等项目,将带动济南的风机、电磁线等相关产业,使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的济南装备制造业龙头进一步高昂,与胶东已经形成规模的汽车、船舶产业相辅相成。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山东制造”的脉络和走势:以汽车、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七个产业链为重点,培植壮大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和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五大产业群,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技教育三大体系,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而高质量地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配套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区域互补不足—— “山东制造”待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什么“山东制造”目前还不太响?“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市场,才能拉长产业链。”省经贸委主任李书绅代表对记者说,“有的时候一个大项目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电子家电、石化、汽车、钢铁等产业的带动能力都在10倍以上。” 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业曾让山东羡慕不已,但要打造制造业强省,沿袭两地的路子却难以走通。广东的制造企业毗邻相连,互相配套,而在山东,这种配套能力还显得太弱。 倪永康说,山东工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的差距就表现在区域产业互补性差。我们现在的工业园区多为政府主导,数量过多,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区域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更减弱了我们的区域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功能定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打破行政区域概念,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 打造制造业强省,仅有传统产业和产品是不够的。采访中,许多经济界代表、委员认为,要打响“山东制造”,首先要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这就需要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群的同时,更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该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发挥“马太效应”,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吸纳生产力要素,通过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打造制造业强省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而今,规划已经制定,产业正在崛起,各地纷纷发力。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东中西联动、阶梯式推进、高精尖辉映的新型“山东制造”正向我们走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