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政府规定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独立从事对外贸易,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外贸权限的放开。对汽车工业而言,2004年将是关税保护政策的最后一年,这意味着在2005年,国内汽车厂商将不得不在市场上,面对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外的性能精良同时又价格低廉的汽车。中国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一场走出去、挤进来的竞争所引发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直接制造者,就可能是精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质量、时间和柔性方面的优势,但不幸的是国内的大量制造企业不仅不懂得精益生产为何物,甚至他们曾寄予厚望的ERP系统,即使在实施成功以后,却在让他们逐步远离精益生产之路。今天,IT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对管理、运营体制的影响来实现,因此,通过信息化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做法并没有错,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却必须要加以引导。
中集集团的启示
南方中集集团是一家在管理上已形成了自己体系的企业,在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恶性的行业竞争,为此,他们把成本降到了极限,其中钢材的利用率已达到了100%。当集团成为行业中的强者后,南方中集的领导层开始习惯于按照“世界第一、行业第一”的定位来看待自己的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南方中集的领导决定聘请麦肯锡公司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一次调查,然而麦肯锡公司的咨询人员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得出了结论,并且得到的结论惊得南方中集的领导层出了一身冷汗。
麦肯锡公司的结论认为,南方中集集团与世界使用“精益生产”原则制造业的差距达到了20至30年,尽管南方中集的领导层穷尽才智改进工艺、使单班产量一再成倍提高,但是尚有近55%的时间在做无效的行走和等待工作;连南方中集引以为荣的成本,麦肯锡公司的结论也认为在中短期内还有3亿元的利益改进空间。更让南方中集的领导层惊讶不已的是,麦肯锡公司在报告中提到“需要变革管理方法来使人们从最初的震惊中清醒转为接受与恢复”,也就是说,麦肯锡早已预见到了他们的惊讶。麦肯锡得出结论的依据就是“精益生产”原则。
事实上,在国内某些觉醒得较早的行业中,“精益生产”原则早已被奉为了金科玉律。如东风公司给每一位经营管理者都发放了一本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Daniel.T.Jone教授写的《精益思想》,并规定为必读书。东风公司车架厂正是通过将精益思想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使得全年资金周转率同比提高30%,扩大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精益生产的实现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
精益生产具有拉动式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并行工程等特点。其中拉动式准时化生产要求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全面质量管理则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团队工作法强调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并行工程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消灭浪费是精益企业始终不渝的追求,因此传统企业精益之路的核心就是消灭浪费。为此,传统企业需要通过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消灭库存来改进生产流程,还需要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消除停机时间、减少废品产生来改进生产活动,最后,通过提高直接和间接劳动利用率,让劳动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通用、摩托罗拉、美国铝业等世界级企业在启动“精益生产”的变革前期阶段,都呈现出投入成本高于利润回报的局面,而且都经过了几年的磨合才形成了新的习惯,“精益生产”的始作俑者日本丰田公司,更是经过了35年的实践才形成体系。显然,任何企业按照常规的逻辑去实践变革,都无法回避和缩短消极抵制的混乱过程。
这样,有没有一种可以缩短混乱过程的逻辑方法、怎样应用这种逻辑方法去指导精益生产的实施就成了人们对“精益生产”理念把握的关键。人们在接受新概念和事物的时候似乎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新事物的对立面去看待问题,这样,从人们的思维定势上就已经与新事物对立起来,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反向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思想陷阱,就给精益生产的实施增加难度甚至导致精益生产实施的不成功。
让ERP适应精益生产
ERP系统针对的是MRP模式,正因为如此,ERP的实施往往也伴随着复杂的物料定单、低效的工作流以及不必要的数据收集。精益生产旨在提高效率,消灭产品积压,使得生产与顾客需求同步,而不追求长期(往往也是不正确)的预测,这样,ERP系统往往和生产车间的需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专家们对于ERP和精益方法能否在同一企业共存的争论非常激烈。有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可以共存,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们是矛盾的。精益的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而ERP则强调规划。并且,ERP让企业跟踪工厂中每项活动以及每件物料的价格,产生了许多无附加值的活动,这跟精益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后者的目的是。精益生产要求经营活动做出重大改变,以便让生产更加迅速流畅,但这可能跟ERP系统的结构格格不入。
为此,已经实施ERP的厂商和ERP供应商正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努力。一些投资巨型ERP系统的企业正在试图让两者在车间互相配合,而ERP的供应商开始开发出一些支持精益方法的模块或附加组件,这些模块提供了流动线路设计、将日产出率跟需求同步化的数学模型、迅速处理生产线设计变动的能力以及图形方法表的功能。
一些厂商对此持反对意见,Aprison公司副总裁Nelson Nones认为:“现在的企业进行中长期市场预测,根据自我感觉的需求大量生产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一度膨胀的市场需求,掩盖了这种模式伴随的惊人的浪费,同时也看不到顾客的期望。传统企业软件也紧跟这种模式的潮流,不断完善其核心功能——帮助人们处理财务、预测和计划层的业务流程。企业所有业务系统包括执行系统都简化为从上而来的计划驱动模式。软件工程师则试图设想出整个企业各方面的功能需求,然后转化为大规模的、昂贵的通用应用程序,再将它们推给企业。
但企业面临着突然增长的顾客期望,如果你想当然地设想市场需要1万台笔记本电脑,而实际上市场只需要1000台,那么剩下的5000台如果保持库存状态一年以上,你能以原价的一半卖出去,就算你幸运了。因此而对着顾客适时性、个性化的要求,企业实际上更需要执行经济。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生产将时间、人工、材料等方面的浪费予以消除,再通过六希格玛消除缺陷。企业需要生产一种能够按照顾客需求生产的产品,并且要在顾客需求的时候交给他们。传统软件根本不支持这一功能,能实现精益生产的系统要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能实时关注位于价值链基础的协同的企业神经末梢,以及供应网络中随时随地发生的成千上万个事件,还要关注各个协同流程、制造流程的每个步骤、需要的设备、材料等资源,以及由每个步骤构成的并且相互影响的程序。”
老话重提,我们还是要强调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对传统企业而言,无论是他们选择在ERP中追加适应精益生产的模块,还是选择如Aprison的FlseNet、DemandStream的FourthShiftERP这样的专用精益生产系统,他们必须记住的是信息化需要不断地更新。而对应于企业的更新需求,一种新软件门类——“企业精益自动化”已经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