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规划中决定系统外包,购买商业应用软件套件,那么,选择应用软件系统就成为IT规划生命周期中起着桥梁作用的一个环节:系统选型连接了IT规划的制订与IT规划的实现。建设信息化和数字化企业、实现IT规划的核心是应用信息系统管理和经营企业。
为什么要进行系统选型?
在中国,系统选型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少企业错误地选择了产品,无法满足最终需求;有些企业选择的产品缺乏更新与服务,适应不了企业的前进步伐;有些企业选择了产品,没有选择好系统服务商,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出兵不利;有些企业在选择产品后,由于企业快速变化,或产品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吻合,或企业基础管理达不到系统的要求,而系统又十分僵化;在投资应用了信息系统以后,对系统虽然不能满意,却又舍不得抛弃,诸如此类,等等。 这些都使得选择合适的系统、正确地选择系统成为企业下决心投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当企业把信息化当作企业的战略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当作企业的发展与成长企业要素以后,在制订了IT规划、决择如何具体实现的时候,系统选择成为企业决策层焦虑和犹豫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景,也说明企业把IT投资当主要工作,成了企业的战略投资)。 选择计算机应用时,有两类人,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管理与技术。下图是企业管理和IT技术方面的主要因素。
国内的企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历史还都相对短暂,还有对信息系统产品供应商没有形成客观、系统、公开地评价软件产品与服务商的方法论、分析模型与数据。国外咨询与研究机构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评估软件产品与供应商的参考模型。比较出名的有GerterGroup的“魔幻象限”、ForresterResearch的Spectrum等。
IT规划中企业信息系统的一种选型方法
这些系统选型方法都是针对单个应用软件,没有全面综合若干个应用软件及其集成后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一整套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由于市场上的商用套件难以满足数字化企业的全部需求,就需要将这些软件包组合、改造、集成。这样,企业在选择不同产品供应商不同应用系统时将会面临艰难的局面:不同供应商的不同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咨询服务商,要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可能还会要另外的企业应用集成供应商,这些将会成为企业学习、应用和维护的负担,增加实施与、管理的难度。任何企业都会在下列两个极端方案中面临痛苦的抉择: 方案A:采用一家应用软件供应商的全套产品,如果缺乏某些产品或等待开发,或购买定制开发,以获取最佳的集成性、服务和应用管理。 方案B:对企业需求选用世界上最合适的应用软件包,以最大程度地获取需要满足程度,必要时采用最佳BAI技术和产品将这些系统接起来。 GartnerGroup等公司为方案B提供了选择单个软件包的数据和方法,也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国内的企业管理软件的评估。由于每个企业的需求不同、侧重点不同,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方法和数据帮助方案A做出选择。 X公司在实践中探索了另外一条途径:该公司的IT规划确定了一个庞大、复杂的IT应用体系,主要功能包含在ERP、PLM、CRM、SRM、EPM(企业绩效管理)、BI、协同办公、KM等(含制造、计划、财务、HR、采购、销售)核心应用系统中。经过论证,国内外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可以满足公司的全部要求,而且我们的研究也表明:目前的EAI技术虽然可以在数据和功能方面实现集成,各系统流程上的无缝连接技术却尚未成熟、不能实用。因此,方案A和方案B都无法采用,但是,从企业的中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都倾向与方案A。这时管理决策层起到了关键作用,根据下面的依据作出了事关企业前途与命运的抉择: 信息系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信息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与资金、人才一样重要,信息系统能否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需要; 企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变化是企业永恒的规律,就成为企业选择软件供应商的决定性砝码。 X公司在重新开始又一轮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提出了系统选型A的一条变更途径:未来入选X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公司,外加一、二个可以提供该公司目前没有急需产品的优秀公司,而且,主要产品供应商入选的必要条件: 公司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能够与X公司共同发展,为X公司提供个性化服务,X公司提供行业管理经验; 公司目前拥有X公司急需的三个产品中的两个; 满足X公司IT规划中主要应用系统或需求的75%; 在应用供应商综合评估中,分数位于前三名(见下面的例子)。
系统选型的一个案例
假设X企业的需求基本上被商用套件或企业定义的系统A1、A2、A3、…、An覆盖,考虑m个服务商公司F1、F2、…、Fm,它们提供的系统或者包含了A1、A2、…、An,同时还提供了重要的、但X公司没有规划的系统B1、B2、…、Bk,IT规划小组每个成员分别填写下面的应用——供应商表。
如果某个供应商Fi有功能(应用)Aj的产品。则在表[Aj,Fi]处写上1,否则不写(或写上0)。将每个供应商列的数相加,最后一行小结就得到每个供应商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值越高,就说明满足程度越高。将每个表汇总相加就得到每个供应商的总值作为参考选型。 实际上,我们在这个基本方法上做了下列三点修正,以求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需求、填表人和供应商的特殊性、差异性。 不同供应商提供相同或相近产品的差异,根据各种渠道和填表人的认识对供应商提供的每个产品Ai进行排序,按产品的优劣给分从10到0,其中0表示某供应商不具备产品,也可以对每个产品统一确定排序值,用函数Order(F,A)表示。 对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优先排序,重要性越高,希望尽快实现的优先程度就越高,分值就越高,取值从1到10。产品重要性用Ranking(A)表示。 每个填表人的背景,业务知识与经验不同,对应用和系统的功能要求不一样,也应当加以区别。按照对系统功能或应用领域的熟悉程度,从高到低给分为5到0。如果某人对一个应用领域完全无知,可以给0分。在实际当中,这种情况应当避免。填表人P对产品A的熟悉程度用Known(P,A)表示。 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填表人对每个应用领域(应用软件)的熟悉程度以及这些应用需求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权得到每个软件供应商的评估值。实际运用当中借助电子表格等工具,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每个供应商的评估值,并给出排序。 最后,为了正确选择软件系统供应商,还应该考虑产品以外的因素,包括:供应商的成长性,产品的研发投入,销售业绩(产品+服务)公司的创新能力(新产品领域和技术),成功的应用案例数,售后服务与客户满意度,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经营模式(产品服务一条龙还是专注与产品开发)。这些管理因素可以象产品功能一样,作为应用要素加到上述的应用——供应商表中。这些因素可以使管理者在系统选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避免了长官一言堂,又避免了管理者因IT而回避系统选型,最终造成系统与企业管理格格不入的尴尬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