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揭开神秘面纱
作者: 来源于:中国国家企业网
2003-4-3 14:45:59
受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由计世资讯承担的“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课题即将解题,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披露详情。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说,与过于细致的各种“评估体系”不同,核心框架给企业提供的是参考、指导、目标以及方法。
  
    一直被盛传的“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研究在最近的一次内部研讨会后,将于今年5月份破题,并以公开发布的方式揭开神秘面纱。
  
    前不久,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研究课题组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主要内容是运用已成型的“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分析隶属于中国化工的山东海化集团。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季金奎、处长张宝泰、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以及来自中国化工、中国钢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用户、IT厂商等社会各界的主管、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2002年4月,受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启动“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研究”课题。
  
    当时的形势是,一方面有各种机构推出数种“指标体系”或“评估体系”,均因得不到企业的广泛认可而缺乏权威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对于很多企业尚属于新生事物,众多企业的领导人对于信息化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头雾水,迫切需要具有宏观指导价值以及科学性的框架体系作为行动指南。这一现状促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介入长期被质疑的各类“指标体系”或“评估体系”。但是,这一次,信息化推进司放弃了类似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季金奎认为,过于细致的评估、评价对于企业信息化缺乏实际意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因此,“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提供参考、指导、目标以及方法。
  
    这一基本出发点落实在课题组的调查研究中。课题组负责人、计世资讯总经理金羽中在课题组的动员会上解释说,研究“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实际效用和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极强的框架性指南,以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发现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以及其中的问题。
  
    此间评论人士认为,如果“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能够在权威性、指导性和科学性方面被用户企业接受,就有可能成为标准参照系,将有助于解决当前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迷茫、混乱状态。
  
    统一与规范
  
    目前,我国在信息化的评估方面尚存在一些混乱。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介绍,目前对企业信息化的了解,不外乎三个层面的调查:一、IT企业进入实施的信息化角色后对用户的调查。用一个调查表对企业目前的状况做评价,然后结合IT企业本身产品特点开始实施;二、行业主管部门或统计部门(如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围绕一些专题做调查。如企业自动化的水平情况,主要针对某个领域的应用;三、国家从宏观的角度,有一个统计数据。比如投资额、产值、信息化的投入等。比较泛泛,不涉及到整个过程。
  
    不仅目前信息化指标名目众多,而且,不少机构都有自己支持的指标体系。到底谁的比较客观?企业无所适从。季金奎司长说:“各个指标需要联合统一起来,不需要各个部门之间重复劳动。”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得到了业内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这么多专家如此支持一个研究报告的撰写,还是比较少见。计世资讯的信息化核心框架课题组展开了开放性的调查,根据十几位专家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环境和角度(政府、专家、行业主管、企业)所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独立而客观地填写构成企业信息化框架的核心要素。
  
    据介绍,核心框架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有效指导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将推进工作中的各种要素加以提炼,并进一步量化,使企业对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尽可能避免盲目性,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实际效用和指导意义的操作性极强的框架性指南,以利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评估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及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不同规模、处于不同信息化实施阶段的企业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水平、与成功企业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等。研究最终成果要提炼出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形成基本的企业信息化框架体系,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指导性建议,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偏差。
  
    李中认为,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都有很强的目的性,要达到某一个或者几个目的,而不是一种全面的评价。相比而言,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全面把握企业信息化的整个过程,方方面面考虑得比较周全,而且汇聚了学者、行业的信息主管部门、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员的集体智慧。李中说,中国化工中心本身也对行业内的企业做调查,但他还是对核心框架感兴趣,“可以通过他来参照其他行业,发现化工行业做得弱的地方。”
  
    在“宽”与“窄”之间
  
    “《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体系》所列的指标虽然看起来很全面,其实对企业来说有没有实际内容,指标有何用?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告诉企业信息化应该如何做?”对于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外界也有质疑,质疑点都是基于过去的教训。
  
    这确实是需要把握的“度”的问题,如果所列的指标过宽过大,对企业没有指导意义;如果指标太小太窄,缺少代表性和普遍性。
  
    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主要体现在:A、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B、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C、信息系统的价值具有长期效应,还存在很多隐性效益; D、信息系统的价值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一条信息所能产生的效益除了它本身固有的价值外,还与人的素质、空间、时间、环境等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投入极大热情支持“核心框架”研究的季金奎司长认为,“核心框架”的研究至少要具备以下的基本特点:第一是覆盖性,企业内容繁多,规模大小各异,企业的特点千差万别,核心框架只能够覆盖大多数行业的企业,不能要求全面覆盖,但至少在公益性问题上都能够覆盖;第二,必须有特点。框架选取的指标要素能够反应出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同时指标要素不宜太繁琐。力求用尽量少的指标达到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目的;第三是适用性,核心框架能够反应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又有建设性和前瞻性。指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好通过这个基准来评价,少部分企业可能在基准之上,大多数企业是在基准之下;第四是可操作性,各个要素要能够获取比较准确的数据,不仅这些指标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获取。
  
    季金奎呼吁企业界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进来和研究机构一起参与这个指标的制定。
  
    信息化“参考系”
  
    在季金奎看来,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体系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三点:一是通过企业信息化的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全面、客观地衡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益;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使企业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明晰企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三是通过对这个标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电子政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到行业、企业,以上三点作用就更为实际。“希望未来核心框架就像一个参考系,企业把各个指标一对照,就知道哪些部分做得好,是绿区;哪些部分有差距,是黄区,需要加大力度;哪些部分差是红区,要尽快消灭掉。”李中给了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形象的比喻。
  
    “我们希望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起到的作用是告诉企业信息化往哪个方向走和怎么走的问题。”李中说,不仅能让用户和厂商了解企业处于哪种状态,而且还能由此指导自己的信息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要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考虑,有的放矢,不能今天想起这个做这个,明天想起那个就做那个,最后的系统全都是离散的,等到做集成和整合的时候就会花很大的力气。核心框架要能使企业少走弯路。
  
    但李中也提醒对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体系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把核心框架反映的成果看作一个企业的录像,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企业的一个侧面。“不要以为有了核心框架,信息化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目前,“核心框架”的研究已经到了五级(公开的是第三级共130多个指标)。按照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的要求,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的第二个阶段是:第一,往下做,将重点行业和应用结合起来。如:化工行业、信息行业、钢铁行业、银行业、制药业等,条件成熟以后可以结合应用;第二、进行案例试点;第三、向社会发布。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是到此结束。还要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初级阶段。要做得很完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相关链接一: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介绍
  
    本次研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开展三轮背对背的专家调查。
  
    第一轮为开放式调查,根据十几位专家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环境和角度(政府、专家、行业主管、企业)所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独立而客观地填写构成企业信息化框架的核心要素。第一轮研究的初衷在于形成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的基本架构。课题组在汇总十几位专家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终结果提请专家进行第二轮评议。
  
    第二轮研究为半封闭式研究,由于第一轮研究已初步勾勒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框架,此轮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请二十余位专家针对第一轮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提炼出更加精练的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及构成要素。课题组在综合所有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整合出企业信息化核心框架,至此该框架已基本成型。
  
    由于本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课题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量化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同一级别的核心要素两两比对其重要性,使用AHP软件计算出各个核心要素的相对权重。
  
    本次研究涉及电子信息产品、化工、钢铁、烟草、航天、轻工(造纸)、汽车、机械、纺织等多个细分制造行业,基本体现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全貌。
  
    相关链接二:厂商评价我国信息化评估体系
  
    吴晓东(用友公司副总裁):我一直希望有人关注这件事(指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建设)。现在终于有人来做这件事了。我认为评价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制定标准:一是要细化,是针对哪个行业的哪个范围。如果就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制定一个评估体系的话,就太大了。第二点要侧重讨论信息化起作用的动因有哪些。
  
    向奇汉(金蝶国际市场总监):金蝶一直在建立对自己用户的评估体系。有些评估体系从实施的过程当中挖掘得还不够,应用的模式和效益还没有很好的反映出来,这种情况下让用户去主动参与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有些指标要素过细,用户比较反感,推行起来也不了了之。计世咨讯的“核心框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阎岩(神州数码):神州数码本身是信息化的实践者,了解到信息系统该什么时间上,上什么,怎么上。同时,神州数码也是信息化的实施者。“核心框架”对厂商和用户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海根(浪潮通软副总裁):浪潮通软从2002年11月就开始参与核心框架的制定,并在客户中进行了一定的试用研究,我们感觉到它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岳炜(东软金算盘行业及大客户总监):企业核心框架把厂商和企业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评估,这一点很有意义。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