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估如何将短期回报与持续增长结合起来,是摆在CEO、CIO们面前回避不掉的主题。
冬天快来了。不知这个冬天是否依旧寒冷? 企业信息化是当今IT业最大的主题,但CIO们似乎越到年底越会感觉年关难过——“盘点的日子快到了”。 按照惯例,每年后半年是IT行业收获的季节。IT公司知道,企业在这时候开始花钱了。年初的计划已经落实,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款子业已到位,规划报告也已批复,剩下的大概就是怎么把钱花出去。 按照惯例,立项到年底也到了冲刺阶段。CIO们知道,有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能不能报奖、评奖,全看年底这“最后一哆嗦”,项目有个漂亮的收尾,来年再做预算、报项目就好办得多。 如果说国内的IT项目没有评估,大概会有人很不同意。一个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审查、招投标、专家评议,到项目建设中的规划会议、选型会议、技术方案研讨会,再到项目结束时的测试、验收、总结、评奖,哪个阶段没有评估的味道? 但是,如果我们问这个项目有多大价值(Value),或者能对企业绩效(Performance)产生多大贡献的时候,一般会听到这样一些答案: ●提高了工作效率,业务在计算机上(或网上)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很方便 ●现在离了电脑还真不行:货票没法开,定单没法下传,周报出不来...... ●领导在电脑上想看什么东西就看什么东西,所有的统计资料都是随时更新的,不用再催这个催那个了 问题在于,我们拿不出什么明确的标准来确定:一套系统是应该得100分还是50分。如果考虑到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成本,这套系统是应该得0分还是50分。
评估什么?
一年前(2001年10月17日),麦肯锡发表了《IT与生产力》的报告,“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当时,深受网络泡沫破灭之辱的IT业怒不可遏,对这个听起来很荒唐的观点群起而攻之。 就是宽容一点的人也认为,麦肯锡的观点没有考虑到IT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IT投资需要一个“消化”周期,才能看出对生产率的贡献。然而,就连这些“宽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借助互联网实现快速起飞的行业,现在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强劲逆风的考验。 当衡量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IT在企业中的绩效的话题,在今年的媒体上接二连三地出现的时候,人们可以读到的似乎不仅仅是对“价值”的质疑或者佐证,更有一种期待:期待找到IT系统价值的“显式表达”,把收益用一目了然的数目字折算成利润,把效率(Efficiency)的提升与效果(Effeteness)的实现直接挂起钩来——以此来证明IT存在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重新唤起人们对IT的热情! 当企业的领导者的态度从不容置疑转变为疑虑重重的时候,IT产业从来没有如此不自信过。信心的挫折,是真正的寒冬。 评估意味着质疑和选择。一个不容质疑的未来当然是不需要评估的。大家围座在一起,交换着彼此的故事,爽朗地大笑着,每个语句一般要包括两三个英文缩写词才足以表达先锋和时尚。这个时候,仍然不需要评估。更正确地说,没什么好评估的。 今年,IT精英们认识到了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当价值对于信息系统的关系,就像健康对于人体的关系一样的时候,评估在CEO和CIO们、咨询顾问们和IT厂商们面前,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人们才真实看到IT在向基本面回归。道理很简单:摆弄IT的人们开始懂得,什么叫“过日子”了。
哪个价值?
认识信息系统的价值,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需要首先回顾一下IT激情高涨时期,IT人的价值观及其“价值神情”。 当IT人高谈阔论“TotalSolutions”、“HighPerformance”、“CriticalSuccessFactors”的时候,“利润”在他们眼里并非无关紧要的,而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说,信息系统的价值由于其深远的“革命意义”,使得追问眼前那点可见的、有形的资本回报,显得非常“小家子气”和“目光短浅”。 与传统的工程项目不同,信息技术项目的建设的初衷就是“改造传统”,其默认的前提就是“传统的东西不够好”。在这个前提下,“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就已经被跨过去了,被省略了;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需要花多少钱?” 其次,传统的工程项目至少有这样的好处: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创造利润”(而不是抽象的“价值”),所以“值不值得做”的评判标准就是ROI(“投资回报率”),简单明了。而正是这个ROI,一度成为IT人士们不屑一顾的概念。 因此,看待信息系统的价值的问题,最好从价值的基本含义出发:它能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说如何衡量ROI?
何种评估?
IT巨头们提出了一个很动听的说法——TCO,即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其要点是:IT系统的价值主要从间接收益方面体现,所以它的产出不好直截了当地计算;但是我们可以计算拥有IT系统的成本,并把这个整体的拥有成本降到最低。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总体经济影响(TotalEconomicImpact)、价值增值法(ValueAdded)等等。毫无例外,这些方法都源自IT厂商,比如IBM旗下的Giga,或者Microsoft。 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的好处,给企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这都是毋庸质疑的。问题是,就一个具体的IT项目而言,一笔投资到底“值不值”?这需要细致的分析和计算。 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较为务实的方法。 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比如折现现金流方法(DCF),最为关注的是企业经营业绩的货币表现。通过预测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得出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是会计师常用的评估方法。 然而,IT投资的复杂性,使得估计当前投资对未来的收益贡献的确十分困难。比如,我们如何折算组织绩效提高对收益的贡献?如何衡量客户满意度对收益的贡献? 平衡记分卡则采取了把长期战略与短期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解决IT系统投资的价值评估问题。 平衡记分卡把企业投资对绩效的影响划分为四个方面: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回馈。前两个方面关注的是较为传统的指标,也是短期的行动结果;后两个指标则关注长期的、战略的绩效。平衡记分卡从整体上把这四个方面整合起来。 现代企业的战略中,信息战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评估信息系统的价值并非简单地回答“要不要做”这样较为概括的问题,而是明确地回答“值不值”的问题。事实上,评估的意义更在于,通过量化信息系统对企业变革的作用,使这个变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可见的”,对于凝聚组织、共享愿景,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所以,IT系统的价值评估,与其说是一个方法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态度问题。 当企业关注信息系统的价值的时候,对IT厂商毋宁是一种考验,道理很简单:对信息系统产生兴趣的动力,已经不是“IT厂商激昂的腔调”,不是对IT厂商描绘的前景产生的那种莫名的敬畏或恐惧。这个动力来自企业自己的朴素判断——这个玩意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 寻找一种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方法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这种评估的感觉。 价值评估如何将短期回报与持续增长结合起来,是摆在CEO、CIO们面前回避不掉的主题。高空钢丝行走者的制胜法宝除了自信、娴熟、胆识和心细如发之外,还需要有对平衡的精准把握,这个把握并非靠平衡杆得到,而是一种潜藏于心的、捕捉“游丝般颤动”的细致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