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信息化争夺用户价值引发管理软件革命 |
作者: 来源于:人民网 2003-2-24 10:51:45 |
岁末年初是软件业盘点的季节。2001年管理软件市场销售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21.4%。目前国内管理软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行业定制型管理软件,销售额为43.9亿元人民币,占整体市场的67.5%;其二是通用型管理软件,销售额为21.1亿元人民币,2001年通用型管理软件的整体销售不到40%。2002年管理软件市场的增长率估计将在18%-20%以内。展望2003年,对于管理软件市场的增长大多数观点表现出了审慎乐观,估计依然会保持18%左右的水平,而一些更为乐观的观点支持的数字是30%。 这种审慎的观点带有普遍性,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作为基础。一方面,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另一方面,全球IT市场需求出现了持续的低迷,同时,作为供给一方的IT厂商尚缺乏具有真正市场价值的创新应用,这种情况将会在2003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软件产业发展。最后,管理软件市场虽然前景巨大,但较高的失败率却一直是萦绕在管理软件厂商和管理软件用户头顶的阴霾,关键是没有真正为客户所用、可用、好用的管理软件。如果这个困境得以突破,管理软件市场将获得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在管理软件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系统规模越大、与管理联系越密切、集成度越高的系统,风险也越大,失败概率越高,在总结管理软件实施失败的原因时,不少软件专家轻率地把责任归咎于企业,认为企业不能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导致管理软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是:现有的管理软件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千变万化和持续变革的需求。为了掩盖这一致命缺陷,软件公司竭力鼓吹自己的产品包含了"先进管理思想和业务模式",甚至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管理专家"的形象。然而,对企业管理最了解和最有能力决定管理模式的,应该是企业经营者,而非软件公司,这是最基本的规律。 在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变革的情形下,企业已经无法容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所谓那些"包含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死板僵硬的软件。管理软件厂商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现实,回归自己应该担当的角色,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软件企业的任务是:尊重企业经营者自己选择和创造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的意愿,帮助他们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为此,软件企业必须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管理要求,帮助企业决策与管理者实现他们的独特业务模式,并对企业业务的重组和发展提供快速和高效的软件支持。 管理软件首先不是软件,而是企业管理者管理、运营企业的工具和环境,要成为管理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运营的效率的有力助手,其次才去考虑它是软件、是一个高技术产品。从管理软件开发角度分析,互联网实验室认为目前管理软件在下面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软件价值体现 现有管理软件大多是缺乏体系的软件孤岛,企业业务难以关联,破坏了企业业务管理的整体性和集成性,导致管理软件的整体价值大大降低。 应用开发模式 现有的管理软件开发模式陈旧,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管理软件在质量、周期、成本、风险、实施等方面陷于困境,维护成本高,再开发复杂。 客户需求满足 现有的管理软件工具大多基于产品链或在财务基础上开发,涵盖企业管理面少。不能全面分析和满足企业业务的需求,尤其现代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变革的需求,使许多现有的管理软件趋于淘汰的边缘。 用户自主参与 用户管理软件的实施,实际上最有发言权的是用户自己。目前多数管理软件的实施都是本末倒置。而且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循序渐进,不断改变。而目前的管理工具技术门槛高,培训和实施都成为困难,更何况企业自主开发、创新。 技术发展的风险 当今的软件发展迅速,随着网络化的趋势普及,从数据库到操作系统,从网络技术到开发环境都在快速更新变化,技术淘汰更快,因此对于已经使用管理软件的用户和新用户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并且隐藏着今后升级、维护的成本风险。经营环境的复杂化要求以业务为特征的精细化管理,要求"设计复杂化、应用简单化"的管理插件的应用,要求加载保护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流。这些管理思想不是来源于咨询公司或者IT厂商和大学校园,而是来自全球企业对管理的深思。 在知识经济时代,IT技术应用、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知识管理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虽然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但工业经济时代的人是主要作为劳动力,管理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增值率,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已转变为知识资源的载体和源泉。管理也逐渐倾向于对知识的更新、传递与共享。大型企业迫切需要将物流、资金流、知识流通过一个纽带形成一套开放式的运转通路,为现代化管理搭建完整的平台。传统的ERP显然无法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担当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任。 如果ERP不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未来,什么又是IT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应用结合点?有没有针对国内准信用制社会环境下的解决方案呢? 目前国内的软件厂商都在试图通过应用模式创新、体系创新、技术创新冲破这种困境,找到未来管理软件发展的空间。平台软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中关村科技、王志东的点击科技、JUSTEP这样的新公司,都把产品方向定位到了类似领域。"政务平台","协同平台","业务基础件"等概念应运而生。 互联网实验室认为,以业务基础件为代表的新一代业务系统基础运行平台将在未来获得极大的发展。业务基础件是业务导向和驱动的软件基础支撑环境和软件开发维护体系。业务基础件为企事业管理提供了新型的全面支持,帮助企业成为紧密协作的整体,实现高效的业务流程控制,使企业在运营效率和响应速度方面实现突破,并适应组织内的持续完善的变革。业务基础件可以使企业的整体IT成本大幅度降低,从信息系统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回报。运用业务基础件来构架业务系统,能够克服传统管理软件的弊端,真正做到贴近用户,是目前管理软件的必然发展趋势,将对企事业管理信息的大幅普及起到积极作用。 业务基础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是从某个单一的技术环节或者单一的应用环节去提高系统效率,而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以实现用户价值、真正贴近拥护、提高系统的总体性能。业务基础件的多层次创新具有融合性、集成性、面向业务、可扩张性、客户需求个性化、跨平台性和技术平台无关性等特点。作为开发与运行环境来言,业务基础件面向业务和业务逻辑,比一般管理软件更尊重企业管理文化。 融合性 即技术上的融合、应用上的融合和管理上的融合。彻底改变传统管理软件的孤立性,真正统一了各类基础业务要素和业务逻辑的管理,使这些业务资源的构建、修改、共享和管理得到融合,从而大幅简化了信息系统的构件,强化和规范了业务基础。通过一个纽带形成一套开放式的运转通路,为用户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各环节内部融合的,同质化的平台。 集成性 业务基础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协作环境和强大的业务支持体系,为业务的继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用户内部的不同种类、不同业务应用系统能够真正集成在一起,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和流程控制。此外,集成平台彻底改变了管理软件之间难以协作的状况,建立在集成平台上的应用,可以实现业务对象级的协作,即在数据、信息、文档、流程、分工层次上进行高层次紧密协作,使管理真正实现整体集成。 向业务 业务基础件屏蔽了业务与技术实现之间的复杂关系。用户不用再考虑技术实现上的问题,使用户可以直接关注于业务本身的信息化过程。节约了系统的启动门槛、开发成本和部署时间。 作为运行平台来言,业务基础件比较完美地解决了技术复杂性问题,它包含的几个特点决定了企业将不会困惑于"先进"技术与管理现实的冲突,更不会削足适履来适应技术平台: 可扩张性 由于业务基础件是构建各业务环节的统一制成体系,各种业务应用都是基于这一平台的,并且有机的内部融合和集成。因此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并且维护和扩展的成本低,方便灵活。彻底解决了传统管理软件扩展升级复杂、成本高的弊病。 跨平台性 业务基础件的运行平台是基于基础件之上的运行平台系统,因此具有较强的跨平台性,可以支持各种主流的技术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平台、WEB服务平台、通讯协议和客户端模式等,并可以平滑迁移到未来的实现技术上。而传统的管理软件则具有平台移植困难、技术更新风险大等隐患。 技术平台无关性 业务基础件实现了业务模型资源和软硬件技术的分离,从根本上提升了业务系统的技术平台无关性。传统的管理软件最大的弊端就是,系统实施和用户之间的脱节,较高的门槛和复杂的技术,是其中主要原因。只有真正实现了技术平台无关性,用户才可能真正融合到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中来。 客户需求个性化 业务基础件是建筑在用户实际需求上,并帮助用户规划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业务管理体系。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通用管理标准,对于用户更实用。避免了用户管理上和管理软件的脱离,并真正做到有利于用户发展的循序渐进的管理方式。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管理系统,无易于为用户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提升用户的信息化带来的收益回报。 在传统ERP厂商已经没有竞争力的客观现实下,业务基础件应运而生。每个企业都是个性化的,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营业模式,这些做法和实施思路往往根深蒂固。但是,软件是按照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设计的,是比较通用的产品。这两者之间能够达到60%~70%的吻合,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国外管理软件在国内的"水土不服"就是突出的证明。其中的差距需要沟通、协调、甚至迁就,而这种融合在实际运作中很难实现,而且成本更高。业务基础件也许不是企业唯一的选择,但是它最具说服力的一点是:不以牺牲用户个性为代价实现企业信息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