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软件总裁朱希铎近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一语道破目前企业信息化的阶段问题:中国的信息化进程目前正在悄悄进行着一场划时代的转型———中国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这一转型表现得尤其明显。
他说,很多的企业领导现在面临的一大苦恼是,每天坐在计算机前面,却发现没有可看的管理信息,仿佛企业规模越大,信息化建设的摊子越多,自己离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越远。像中石化这样的超大型企业,企业的信息系统可能包含了几千个数据库,但决策者到底要看哪些数据呢?如果不进行整理和抽取,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信息挑选难度将无法想象。
这就是企业信息资源建设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造成的严重后果。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这一不良后果因为企业信息化向信息资源管理的转型而得到解决。
朱希铎认为,无论我们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否在本质上认识到这个新阶段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挑战,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走进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已经不可逆转,并正在影响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是从企业信息化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最先引进微处理机的是生产型企业,那时主要用单板机进行简单的工业控制。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工厂开始用8位或16位的计算机来打印文件和报表,尤其是打印工资表。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20多年间,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沿着下面三条线各自发展:一是工业控制应用方面,发展到如今的大型工业控制网络;二是企业办公应用方面,发展到如今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软件、ERP、CRM等;三是企业的网络应用方面,如工厂上网,建立网站,甚至发展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在这三个发展方向上,往往都走得很深,投入也很多。这些各自都发展得不错的信息系统,相互之间的沟通却异常困难,彼此之间相互隔绝,形成大量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在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同时,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这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系统间,乃至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随处可见的小局域网、孤立的数据库以及自编的应用软件,使得系统内部缺乏合理的通道,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交换,明显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导致资源浪费,而随着企业的经营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企业人员所面对的内部资源既多又杂,在运营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数字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正是基于如此严重问题的存在,中关村科技软件的目标定在了“成为信息孤岛的联结者”,而中关村科技软件的CenGRP就是联结“信息孤岛”的有力工具,自去年8月首度发布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北京市、外经贸部、吉林省、国家工商总局、中石化、云南红塔集团等一系列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项目屡屡折桂,招标单位普遍表示投资比国外产品低,应用效果好。
朱希铎将目前我国信息化转型的情况简洁概括为: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尽管业界没有明确提出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这个概念,但中国的信息化实际已经进入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这些年所提倡的数字城市、电子政务,所强调的企业信息化、ERP、RTE,所推行的银行大集中、电信BOSS等等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范畴,都是在通过挖掘信息资源管理的潜力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一个乐观的预测是,企业信息资源将逐步实现自上而下管理、集中式管理、可控性管理、个性化管理以及实时性管理,企业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积累起来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价值,那么企业信息化的真正意义也会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