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中国制造业
作者:钟蓝 来源于:中国信息报
2003-9-4 15:05:44

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这是国人的百年梦想。基于中国工业化的中心是建立现代制造业,北京、天津、沈阳、武汉等中心城市随即纷纷制定了以现代制造业为经济龙头的发展战略。上海更响亮地提出,要打造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城市。这一切犹如为中国制造业快马加鞭,催动这匹黑马奋蹄腾空。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从粗质廉价品的代名词到敢与其他制造强国匹敌的优质产品,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作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我国现已拥有上百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如白色家电、钟表、微电机、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集装箱、金属切削机床、电动工具、集成电路、电话机、移动电话、微型计算机等等。据新华社报道,全球生产的每三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是中国制造的。《华尔街日报》说,在美国价值230亿美元的木制家具市场上,中国的家具产品占据了35%的份额。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造”正冲击全球十大著名品牌。
近年来发展较快、具有竞争实力的工业制造行业尤以汽车工业、航天航空业、模具工业和IT产业为突出。
汽车工业高速驰骋———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已从十年前的106万辆发展至347万辆,居世界第五位。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又达212.57万辆,增长32.19%。其中轿车产量为90.34万辆,增长100.27%,长势盛令世界瞠目。预计全年汽车产量可达到400万辆,有望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位;十年之内可发展至1000万辆,与美、日并列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
航空航天业开始起飞———据预测,2000年—2020年,中国民航市场总需求为144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发射的火箭系列可以覆盖可以覆盖低轨道、中高轨道和高轨道等太空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到9.2吨;继著名的两弹一星之后,目前中国已经拥有50多颗在轨卫星,并且掌握了复杂的卫星回收技术和地球同步卫星技术,至2020年还有200颗需求;200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了宇宙飞船的国家,载人飞船即将升天;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已起步。经过逐步发展,中国正向世界第三航天大国迈进。  
模具工业一路迅跑———我国模具工业已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字增长,2001年产量比2000年增长2倍,从年产473.4万套猛增至1413.7万套。2002年产量为1469.6万套。2003年总产值将达约400亿元,约增长13%。且随着人类社会从钢铁时代向聚合物时代过渡,工程塑料正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以每年25%的高速度增长。聚合物的生产对模具成型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都将有大幅提升,无疑会进一步带动模具工业的发展。
IT产业跃为经济支柱———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IT产品制造基地。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升级换代,跃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1990年—2000年年均增长32.1%,2002年产值达到233亿美元。十年间,微型计算机增长82倍;被称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的集成电路增长54倍,但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9%。因此,北京、上海都将斥资数百亿元建设集成电路基地。其中约80%用来购买技术设备。预计2003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率将保持在25%以上。其中,投资类(计算机、通信设备)产品增幅在40%以上,电子元器件类达到22%,消费类产品达到18%。新世纪前十年,它将以翻两番的速度支持国民经济翻一番。
在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世界制造业也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据2002年外商投资报告,被调查的3000家外商 (53%为制造业) 中,68.3%在1—2年内要增加在华投资。可见,世界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将生产转移向中国已成为一种潮流。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约占73%。而这种世界性的大转移带来的又是将“中国制造”推向国际市场。不久前发表的专题研究中国制造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2)》指出,投资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据粗略估计,“中国制造”中的外资成分对中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44%,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15%。仅以机电产品为例,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8.23%,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就占去了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67%,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主体力量。目前,中国制造的电视机、DVD视盘机、移动电话、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空调器、集装箱、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十几种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全球首位。这一趋势向世人昭示着,正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样,新世纪初,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

制造大国要变为制造强国

尽管中国制造令世界瞩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依然清醒:中国目前只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不久前曾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制造业总体规模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管理水平低等等。
盘点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主要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我国机床拥有量数控化率仅占5%,低于世界平均7%、发达国家50%的水平;另一方面,昂贵的进口数控机床利用率还不高。重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硬轻软”———重视买机床,轻视买软件。如,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燃汽轮机叶片制造,尽管已经进口了昂贵的高速叶片数控铣床,仍然普遍采用原始的手工抛光工艺作为精加工。据日本Mazak公司调查,由于没有开发或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数控机床利用率只有25%。同时,多数企业尚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先进国家制造企业已经普遍采用精益生产(LP),而我国只有个别企业在应用。因而,导致生产周期、资金周转期、在制品和库存占用资金率等,为国外先进企业的数倍。此外,据有关部门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约80%建立了OA系统,70%接入互联网,50%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上述投资只占企业总资产的0.3%,而发达国家则占到8%。
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发展的不平衡促使我们集中精力,提升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第一基地———长江三角洲便是我国出击国际市场的一记重拳。长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居全国之冠。上海市的GDP已连续8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现已成为中国汽车、机械、造船、模具、IT等制造业基地。今年1-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的出口商品货值,已占中国同期出口总值的33.27%,比去年全年水平提高了2.5个百分点,创下近十年最高纪录。同时,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在上海,加之是庞大的民营经济基础,可以说,在未来竞争中上海将最具优势。因此,人们普遍看好长三角地区,认为未来十年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它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苏浙沪三省市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其实现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制造业的1/3,实现利润约占全国制造业的四成。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魏后凯认定,在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分工体系中,我国要想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地区。他同时指出,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二要抓好品牌建设,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三要把上海建成中国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四要依靠产业集群化加快外资企业“落地生根”;五要加强城市间合作,促进地区制造业一体化。

数字制造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

在中国工业中,制造业处于中心地位:它已占到GDP的39%、工业总产值的77.6%、出口总额的90%、国家税收总额的30%和财政收入的27%。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商场的货架上成为新亮点,2002年,中国向全球输出的产品总额达到了3255.7亿美元。大而思进,大而思强。中国靠什么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呢?当务之急是提高数字化水平。于是,“数字制造”这一新理念又被引入中国制造业。
数字制造,又叫e-制造,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企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国际机床制造商供货的标准配置。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开始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的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顺应制造业向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企业和政府正加倍积极努力提升数字管理和数字制造水平。从去年开始,科技部等四部委斥资百亿元在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中推广“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帮助制造业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广大工业企业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缺乏用更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了解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制造技术。由于交流的匮乏,造成很多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资失误,这个问题业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商务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决定在2004年11月4日至9日,举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数字制造展(SIMF 2004)。据悉,此次展会将以搭建与世界信息化交流的平台为目的,以数字制造技术及设备展示为中心,软、硬(件)并重,是对传统机床展的扩展和提升,并将充分体现前瞻理念。
据展会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提供的分析研判,“中国制造”时代的数字制造市场对数控机床和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将会激增。理由之一是,2002年在全球前十位机床消费国中,中国是惟一的增长国,消费额约57亿美元,增长20%,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机床进口又增长39.22%,其中数控机床进口增长66.40%。预计全年消费将超过65亿美元,其中进口将突破35亿美元,继续双冠全球。为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十年之内,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机床工业的龙头老大。理由之二是,2000年制造业已成为IT业第二大市场,消费额达175亿元。随着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陆续进入数字制造阶段,我国也确定了“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战略,启动了百亿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约15%的大中型企业、5%的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市场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对管理软件的消费需求必将大幅上升,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