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
作者:朱美华 来源于:
2003-8-22 16:20:20

    我国加入WTO,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内企业不得不直面这样的难题: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如何同国际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接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及响应速度。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使得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整个管理模式及生产行为,使得管理效益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因而,进行信息化的建设,采用信息技术促进、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有效采集和处理信息,增强企业决策的有效性,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更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改造,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灵活适应国际化市场的要求,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企业怎么认识信息化,又怎么实现信息化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

    一、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变化?

    1、管理效率的提高。
    通过实施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把企业运作中的各个“链”、甚至包括上下游都紧密地统一起来,对生产、销售、库存、采购、财务、客户服务等等各部分的流程都进行有力的监控,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更加通畅。这样才能达到比较高的管理目标,比如,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更加严格,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大大增强。
    2、生产、管理更加科学,成本降低。
    美国波音公司在波音777的研制中,通过采用先进的集成制造技术,把开发周期由原来的8-9年缩短到4年半,成本降低25%,出错返工率降低了75%。联想集团在实施全面的ERP系统以后,库存周转由95年的72天降到2000年的22天,节省资金21亿;积压损失由95年的2%降到2000年的0.19%;应收帐周转天数由95年的28天降到2000年的14天;每年总计降低成本6亿多元。以上实例已经清楚地表明,信息化可以使生产流程更加科学,使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3、服务加强。
    高效运转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使服务的响应速度更加快捷,使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进,使客户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到。比如,合理设计的企业网站可以提供7x24h的迅速服务;完善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全程记录对客户的销售、服务情况,呼叫中心可以根据客户以往的销售服务记录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4、反应迅速,适应能力增强。
    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往往是根据库存进行销售,销售过程,往往就是推销库存的过程。而现在市场变化越来越迅速激烈,客户的需要也日益多元化,要适应新情况,企业必须按市场需要、按订单进行生产,变企业“推”为用户“拉”。这样,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反应迅速的流程和强大的生产、采购、库存系统,既能迅速收集市场需要、分解成具体的生产计划,又能使库存和采购保持合理的额度和反应速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这样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同时,上下游厂商也要积极的配合,也要进行信息化的实施,才能建立完整高效的供应链。
    5、管理层次提升。
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简单采用,而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更高的管理和发展目标。

    二、企业信息化的效益

    1、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科技含量的战略举措。目前,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经济增长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谁掌握了信息技术优势,在信息化进程中走在世界企业前列,谁就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掌握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就必须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2、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企业积压商品总值超过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10%以下。企业国金平均流动周期约需200天,而发达国家不到两个月。推进信息化,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供求及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分析,能够极大地增强企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因决策失误和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效益低下问题。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通过利用信息网络超时空的特征,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可以减少产品库存和资金占用,甚至实现商品零库存,显著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信息化是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治本之策。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实现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规模扩大的统一。

    三、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1、管理方式系统化。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的监控、分析和决策支持,把企业内外资源充分统一管理起来,降低成本和损失。代表性技术有ERP等。
    2、业务流程科学化。
    企业的具体业务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好地提供服务,并实现原来不能达到的功能。比如:生产工序的合理设计、库存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
    3、办公过程自动化。
    办公过程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管理、业务流程的漏洞,增加沟通,减少浪费。代表性的主要是一些OA软件。
    4、营销服务网络化。
    借助Internet的强大力量,实现企业的公关、营销、客户服务过程网络化,提升营销策略的层次和服务的质量。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网站,还要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 企业实现信息化,主要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引进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流程,进行信息化的改造。
    以上的“四化”并非独立实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对信息化的实现要求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应该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四、企业信息化如何具体实施?

    一般说来,企业往往是从低到高,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来实行信息化的;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基础往往不是很充足,管理层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实施问题理解不深,人员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普遍不高,业务流程也没有规范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贸然全面实施信息化,只会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
    同时,在国外实施ERP也只有20%左右的成功率,一些先行实施信息化的大型企业有这样的教训:局部、分阶段的实施信息化,容易出现各部分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交流,旧的模块没有太多的前瞻性设计,可能不适用新的情况而不得不重新开发等等问题;因此他们会得出“信息化就要全面实施”的结论。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正确地理解这些经验。企业的决策者需要着眼于未来,高屋建瓴地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资源状况、工作重点、问题紧迫性,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这样实施:

    1、转变观念。
    企业信息化必须“一把手工程”。企业一把手需要拿出坚定的信心、足够的魄力和相当的关注甚至参与,才能使信息化改造成功。
    有些企业领导往往对于如何实施信息化、会遇到什么困难、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际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还估计不够、认识不足。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对企业信息化有深入了解。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比如,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马上改变企业的面貌;比如对于信息化的效果不作有效评估,简单地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比如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不够重视,盲目赶时髦或者只求产出不言投入。
    企业员工的观念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实施的效果。员工往往处于不理解,或者计算机操作水平低,或者担心个人利益受影响等等原因,排斥信息技术的引进。
    转变企业各层人员的观念,一个重要而有限的手段就是进行信息化的培训,从意识、实施手段、技术操作等等各个角度,让他们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过程,这样才能有力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2、不断完善信息基础建设。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基本的网络建设和软硬件条件。企业需要信息化基础设施上有计划、有前瞻性地进行投入。
    3、数据的信息化。
    库存信息、销售凭证、采购凭证、费用单据、生产单、物流单、合同、公文等等原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管理、检索过程要转换成信息化的方式,这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4、流程的信息化。
    这是管理系统与业务流程重组结合的过程,把已经规范的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业务不再依赖具体的人,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
    一些特殊的生产、设计流程采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5、决策的信息化。
    该阶段不再只包含数据管理,而是在原有的数据库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进行深层次分析,协助管理者作出决策。从而起到对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并且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

    五、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

    应该看到,信息化根本上只是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手段。先有思想、先有流程、先有模型,然后才有信息化的实现。信息化不能简单地依赖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商或者咨询公司,企业自身必须充分理解信息化的意义,上上下下从观念、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等方面为信息化进行必要的改进、提高和完善。
    同时,IT厂商、服务商对企业的咨询服务,不能简单地强推一些时髦的概念或者某种软件,应该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从转变观念入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分阶段实行。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资金投入的限制比较严格,人力、物力都比较紧张,经营方向相对比较集中。这就要求解决方案既要切实可行,不盲目求大求全,又要符合企业现状,同时还要有前瞻性,顾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各方紧密配合,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就会顺利进行。

    六、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东西部发展不一致、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目前国内已实现应用的企业仅占2.9%。
    以上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落后,比如无锡市,就国内工业发展状况而言,应该说是比较发达的城市了,但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软硬件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非常落后,甚至毫无信息化成果可言,企业生产与管理基本上仍处于传统方式上。
    可以推断,到目前为止,国内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甚少。即使在实现上网的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有的企业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型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七、原因透视

    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地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相对较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而能提供企业从售前咨询,提出易实施和模块化的方案,到具体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的重要原因。
     (2)我国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预计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将达到32,000亿美元,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制造服务系统和制度作保障,也是导致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不积极的重要原因。

    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内容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数据电子化。即把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等内容数据,以一定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到计算机中,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因此也称为“电子化”或“无纸化”或“数字化”的过程。
    (2)流程的电子化。即把企业已经规范化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高效、规范,减少人为控制、人为干预、人为决策或“拍脑袋”的现象及管理行为,同时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管理的电子化。即通过对那些电子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信息管理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对生产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供销管理进行优化控制,从而起到对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

    九、建议与展望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特点,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比如有条件的大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断成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应再走从单项应用逐步到网络集成的老路,特别是大企业,应当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对于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也不能贪大求全,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结果使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拖再拖。
    总体而言,在国内企业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特别是国内一批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近70%的国家重点企业表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带给这些企业的不仅仅是运作效益、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企业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推动了企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企业发展的转变,而且在项目建设中,学习并摸索到了世界一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思想与运作管理模式,也许这是这些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成果。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