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化具有推广价值的50个案例
作者: 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报
2003-1-13 14:10:55
  2002年年初的时候,《计算机世界》一群关注信息化的记者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由来没有记载,但是争论的题目却很清晰:信息化汹涌,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情好。
  
    确切地说,当时争论各方都很迷茫。其时,漫天飞舞的是一堆概念和莫名其妙的解释,大呼小叫声充斥于形形色色的论坛,而作为信息化主体的政府、企业用户却愈发茫然。用户们坐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莲花宝台上被哄着、供着,半天插上的一两句话,也是事先被包装好的,不疼不痒。
  
    用户是上帝!虽然厂商们这样说了,但是在骨子里,厂商们并不觉得用户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会给自己(厂商)带来好处。
  
    那是一些试图拷贝过去的举动。那些在过去享受过辉煌的人依然固执地认为,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幌子下,驱动应用的依然是IT厂商们层出不穷、营养过剩的技术、产品——用户说,我们是在一种不被理解的苦闷中被抬举着,后来又被花花绿绿的新玩意儿诱惑着。
  
    这使得我们决意站在用户的立场,倾听来自用户的肺腑之言,真切把握信息化的脉搏,引导着本来就危机四伏的IT产业趋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于是,也是在一群争论的记者的倡议下,《计算机世界》“应用与方案版”与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合作,推出了《经典——中国企业信息化具有推广价值的50个案例》栏目。“经典”意为“典型,具有推广、借鉴、启发和指导价值”;“50”有些拍脑袋的意思,但主要是想表达,在对象的取舍上有所考究。
  
    方法是第一需求
  
    《经典》的核心理念是谈经验、谈方法。《计算机世界》有一个品牌专栏叫做《企业方法》,《经典》栏目实际上是“应用方法”。
  
    《经典》栏目规划初期,如此创意只是一种尝试。但是,随着栏目的推进,及至今日数已过半,我们首先得到了来自用户方的肯定。东阿阿胶信息中心主任沈渴望说,这样做文章,算是摸对了用户的心思,过去,他想表达些什么,都找不到地方说话。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宁波富达电器总裁助理杨文华博士总结的成功经验是“外行领导内行”,他本来以为一辈子都不可能与《计算机世界》这样的专业媒体打交道,没想到现在交道最深的,恰恰是《计算机世界》的记者。杨文华认为,厂商、媒体不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是无的放矢。而在2002年“中国CIO年会”上,来自政府、企业的领导以及顶级CIO们则表示,在这样一个“畅所欲言、彻底放松”的氛围里,他们的感觉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
  
    凡此种种评价自不必多列举,但是企业管理者与CIO们最关心的话题,还是切实有效地解决业务管理难题的方式、方法。这类诉求被一位企业高级主管概括为“第一需求”,这位主管说,目前看来,信息化的启蒙教育以及行政普及工作业已经完成,当信息化脱离认识层次后,当务之急便是针对具体情况,寻找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方法,多出实效,少走弯路。
  
    显然,在过去的篇《经典》案例报道中,我们有意识地坚持了深入实地、务求实效的原则,使得大部分报道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有很多案例故事在用户群体中广为流传,甚至被一些企业指定为管理和信息化的教材。
  
    问题不容回避
  
    与国外的舆论力量相比,中国的企业似乎比较脆弱,与媒体之间关系看上去似乎很融洽。大家的心态是,都不容易。
  
    因此,在《经典》栏目的具体构思上,基本原则是论事不论人(国内忌讳谈人事),不轻易触及矛盾,主张与人为善,尽量有所修饰。这些原则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但是久经沙场的记者们应该可以纯熟运用。
  
    但是,情况并没有和预想一样。或许是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使然,或者是促进信息化的责任感由之,抑或就是与生俱来的冲动,总之,负责《经典》采写的记者们没有回避问题,他们根据一线采访的事实以及第一手材料,提出了一个个深入痛处、发人深省的问题。
  
    比如: 在软件技术、产品的选择上,只选“贵的”有没有问题(《在贵与对之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改革是冒进还是信息化的必须(《东阿“一把手”心痛》)?为什么企业会出现那么多信息孤岛(《TCL整合前传》)?企业信息化仅仅成为精英们表演的舞台是否正常(《斯达的“精英主义”路线》)?国有企业如何解决信息化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华铝织造“市场链”》)?等等。
  
    这些问题是信息化所无法回避的,其现实性又是那么的不容置疑,记者那种采访的执着和文章的深刻,常常令被采访者从不愉快到接受,到叹服。其间一来二去数个回合,大家甚至成了朋友。
  
    大家熟了,被采访者就抛出了这样的结论: 你们《计算机世界》的记者和别的记者不一样,你们喜欢研究,喜欢思考,喜欢实话实说。有意见是迫于各种压力,心里话,这样的记者,我们很敬重;这样的文章,我们很看重。
  
    成就源于深入
  
    在信息时代,人们回味、留恋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经过思想的酝酿和加工,用智慧和技巧构筑的深度。“成就源于深入”是一篇文章、一个观点得以不朽的信条。
  
    那么,回顾2002年的《经典》,我们做到了这些吗?没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我们的不足:
  
    ① 在案例的选取上,有些案例不太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缺乏标准和原则,对一些非常有特点的案例关注得还不够。
  
    ② 采访、写作的多层次、多角度。采访的层面还需要放宽,采访的角度还需要扩展。在很短的时间内,仅仅采访一两个人就写文章难免有片面性。
  
    ③ 对技术与业务的结合点理解不深、不透。信息化既需要了解业务、管理知识,又需要了解技术,因此,从事信息化报道的记者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学习,多请教,肯钻研,尽快掌握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知识。
  
    ④ 组织行文的技巧性。初期,《经典》采取了模板化的设置,但是这种设置局限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表现力。因此,如何以凸显文章的表现力和深刻性为原则谋篇布局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⑤ 对于信息化的研究尚需深入,需培养专家型的信息化报道人才队伍。没有对信息化领域的长期跟踪,难以深入触摸信息化的新动向、新亮点,也就局限了信息化报道的深度。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加以解决的。按照惯例,年终总结稿都需要对新的一年有个展望,如同IT厂商的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样,信息化也是“问题年年说,改革年年有”。其实,在新的一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成就深入,创作不朽!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简单了。
  
    成就源于深入
  
    在信息时代,人们回味、留恋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经过思想的酝酿和加工,用智慧和技巧构筑的深度。“成就源于深入”是一篇文章、一个观点得以不朽的信条。
  
    那么,回顾2002年的《经典》,我们做到了这些吗?没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我们的不足:
  
    ① 案例的选取。有些案例不太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缺乏标准和原则,对一些非常有特点的案例关注得还不够。
  
    ② 采访、写作的多层次、多角度。采访的层面还需要放宽,采访的角度还需要扩展。在很短的时间内,仅仅采访一两个人就写文章难免有片面性。
  
    ③ 对技术与业务的结合点理解不深、不透。信息化既需要了解业务、管理知识,又需要了解技术,因此,从事信息化报道的记者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学习,多请教,肯钻研,尽快掌握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知识。
  
    ④ 组织行文的技巧性。初期,《经典》采取了模板化的设置,但是这种设置局限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表现力。因此,如何以凸显文章的表现力和深刻性为原则谋篇布局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⑤ 对于信息化的研究尚需深入,需培养专家型的信息化报道人才队伍。没有对信息化领域的长期跟踪,难以深入触摸信息化的新动向、新亮点,也就局限了信息化报道的深度。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加以解决的。按照惯例,年终总结稿都需要对新的一年有个展望,如同IT厂商的日子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样,信息化也是“问题年年说,改革年年有”。其实,在新的一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成就深入,创作不朽!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简单了。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